9月24日,河北雄安新區掀起一場銅業“頭腦風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在此召開。會場內,代表們最熱的話題不是產能擴張,也不是技術突破,而是讓全行業“頭疼”的“內卷式”競爭:銅精礦加工費長期徘徊低位,企業賺著“白菜錢”,卻操著“賣白粉的心”,這種“賠本賺吆喝”的怪圈,正悄悄蠶食著國家利益和行業未來。
“內卷式競爭不是‘內功比拼’,而是‘互挖墻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陳學森在總結講話中擲地有聲。他算了一筆賬:當銅冶煉企業為了搶訂單紛紛壓低加工費,表面看是“讓利消費者”,實則讓整個產業鏈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企業利潤被壓縮,研發投入減少,產品質量難提升,最終損害的是國家在銅冶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競爭偏離了“高質量發展”的軌道,與“雙碳”目標、產業升級的大勢背道而馳。
何為“內卷式”競爭?簡單說,就是“大家都在拼命,但蛋糕沒變大”。以銅精礦加工費為例,近年來國際銅價波動劇烈,但加工費卻持續低迷,部分企業甚至“賠本加工”,只為維持市場份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讓行業陷入“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泥潭——企業忙于打價格戰,無暇顧及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最終導致“大而不強”,在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
陳學森呼吁,銅行業企業必須“握指成拳”,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發展”:一方面,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加工費協商機制,避免“價格踩踏”;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向高端銅材、再生銅利用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真正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型。
這場雄安會議,不僅是一次“問題診斷會”,更是一份“行業自救宣言”。當“內卷”成為行業痛點,唯有打破“低價競爭”的魔咒,才能讓銅冶煉行業真正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畢竟,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銅作為“工業血脈”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但這份“血脈”的強健,需要的是“智慧競爭”,而非“內卷消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