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前夕,金屬市場已掀起暗流——銅加工費體系瀕臨崩潰邊緣,鋅庫存神秘下降引發猜測,兩大議題成為本年度LME周最炙手可熱的“未解之謎”。這場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暗藏全球金屬產業鏈的深層矛盾與博弈。
銅加工費“零點危機”:冶煉廠的生命線如何斷裂?
曾幾何時,銅加工費是冶煉廠的“生命線”——通過加工銅精礦賺取穩定收益。但如今,這條生命線正被撕成碎片。2026年銅加工費基準預測范圍從負十幾美元到個位數正區間,與2025年的21.25美元相比堪稱“斷崖式下跌”。Fastmarkets首席分析師安德魯·科爾直言:“年度基準條款很可能設定在零或以下,冶煉廠將面臨生死考驗。”
背后的推手是“雙軌市場”的撕裂。石油和天然氣交易商涌入銅精礦市場,與冶煉廠形成“定價分化”——交易商與冶煉廠之間的價差今年達到每噸40多美元,創歷史新高。這種分化不僅扭曲了傳統定價機制,更讓冶煉廠陷入“加工即虧損”的困境。更嚴峻的是,若加工費持續為負,部分冶煉廠可能被迫減產甚至關閉,進一步加劇銅精礦供應的緊張局面。
鋅庫存“神秘蒸發”:誰在暗中提貨?
與銅的“明牌危機”不同,鋅市場更像一部“懸疑劇”。盡管中國房地產和歐洲汽車行業對鍍鋅金屬需求疲軟,LME鋅庫存自7月以來卻持續下降,10月8日已降至38,250噸的低位。交易商們紛紛猜測:到底是哪家交易公司在大規模提取鋅庫存?
這一謎團背后,是鋅市場“供需錯配”的復雜現實。一方面,需求端疲軟態勢未改;另一方面,供應端卻暗流涌動——剛果(金)、歐洲、秘魯和中國主要礦場計劃增產,俄羅斯Ozernoye礦場也將向中國冶煉廠發貨。市場預計,2026年鋅供應將轉為過剩。然而,在供應過剩預期下,鋅價卻因庫存下降獲得支撐,這種“矛盾行情”讓投資者困惑不已。
深層博弈:金屬市場的“破局點”在哪里?
銅與鋅的困境,本質上反映了全球金屬市場的結構性矛盾。銅加工費的崩潰,暴露了傳統定價機制在能源轉型背景下的脆弱性——當石油天然氣交易商這樣的“新玩家”入局,傳統冶煉廠的議價能力被大幅削弱。而鋅庫存的謎團,則揭示了市場對未來供需預期的混亂——盡管需求疲軟,但供應端的增產計劃與庫存下降形成“預期差”,讓鋅價在“過剩”與“短缺”之間搖擺。
未來,金屬市場的“破局點”可能出現在三個方向:一是銅加工費基準的重新設計,需引入更靈活的定價機制以適應新玩家入局;二是鋅庫存的透明化,需LME加強監管以減少市場猜測;三是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需各國加強合作以應對關稅挑戰與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
在LME周的聚光燈下,銅與鋅的故事遠未結束。這場關于定價、庫存與供需的博弈,不僅關乎金屬價格的漲跌,更關乎全球產業鏈的未來格局。當“生死劫”與“迷局”交織,金屬市場的下一個“破局者”會是誰?答案,或許就藏在LME周的討論中。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