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3 日,長江現貨 1# 電解錳均價報 15400 元 / 噸,較前一交易日逆勢上漲 200 元,在行業傳統需求季開啟之際,此次漲價是供應收縮、成本攀升與需求回暖多重因素共振的必然結果。
供應端:環保督查加碼引發產能收縮預期
10 月 13 日,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電解金屬錳企業環境監察工作指南》,明確要求企業強化廢水分類收集、固廢防滲處理及環保設施運行臺賬管理,對酸霧處理、冷卻水循環等關鍵環節提出剛性標準。這一政策落地直接沖擊中小產能,據市場監測,西南主產區已有 12 家小型冶煉廠因環保設施未達標進入停產整改階段,涉及產能約 3 萬噸 / 年,占全國總產能的 2.2%。
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供應調控效應持續顯現。頭部企業天元錳業通過并購基金整合 12 家中小錳企后,近期主動將月度產量調減 5% 至 2.8 萬噸,優先保障高附加值訂單交付。疊加廣西、貴州等地因三季度雨水偏多導致的礦山開采受限,國內電解錳有效產能利用率已從 9 月初的 72% 降至 68%,供應端緊張態勢逐步凸顯。
成本端:錳礦挺價與能源成本形成雙重支撐
作為電解錳生產的核心原料,錳礦價格的堅挺為成本端提供強力支撐。盡管《中非自貿協定》實施后南非、加蓬錳礦進口關稅降至 0%,但海外主產區極端天氣導致海運效率下降,10 月上旬國內錳礦到港量同比減少 12%,進口補充不及預期。礦商因港口庫存環比下降呈現明顯惜售心態。
能源成本的上升進一步加劇成本壓力。西南地區進入枯水期后,水電占比下降導致電解錳生產用電成本從 0.38 元 / 度升至 0.45 元 / 度,噸產品電力成本增加約 350 元。華北產區雖有火電支撐,但近期煤炭價格反彈推動電價上浮 5%,寧夏天元錳業等企業已將成本傳導至現貨報價中。原料與能源的雙重漲價,使得國內電解錳平均生產成本逼近 15000 元 / 噸,價格底部支撐顯著。
需求端:鋼招啟動與新能源需求形成共振
下游需求的集中釋放成為價格上漲的關鍵推手。10 月中旬以來,國內主流鋼廠陸續啟動四季度錳合金招標,衡鋼、本鋼板材等企業采購量較三季度提升 15%,其中貴州金瑞針對電解錳片的專項詢價已完成公示,采購規模達 2000 噸。從成交數據看,華東地區貿易商單日成交量較前一日增長 12%,中小鋼廠補庫積極性明顯提升。
新能源領域的增量需求更具長期性驅動意義。2025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40%,動力電池裝機量同比增長 28%,帶動電池級硫酸錳需求激增。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10 月 13 日,電池級硫酸錳均價已漲至 6150 元 / 噸。高純電解錳作為核心原料,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消費量占比已從去年的 25% 提升至 32%。這種 "鋼鐵基盤穩固、新能源增量爆發" 的雙軌需求格局,為電解錳價格提供了持續上漲動力。
短期來看,環保政策的執行力度與下游補庫節奏將主導價格走勢,若 10 月下旬鋼廠招標價格進一步上調,電解錳價格有望延續上行態勢。但需警惕新增產能釋放與海外錳礦到港恢復帶來的回調風險,市場仍需保持理性觀望。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