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年內第八次下調,汽油每噸降75元,車主加滿一箱92號汽油約省3元。盡管跌幅溫和,但連續下調趨勢折射出國際原油市場深層次的博弈與焦慮。當前WTI油價徘徊于60美元/桶以下,布倫特亦在63美元附近震蕩,反彈乏力背后,是一場供應、需求與金融情緒的多空拉鋸。
供應過剩已成“新常態”
OPEC+持續增產、美國頁巖油產量突破歷史峰值、中東地緣沖突階段性緩和,共同推動全球原油供應走向寬松。尤其伊拉克庫爾德地區出口恢復,進一步削弱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擔憂。與此同時,美國粗鉛、精煉鎳等大宗原料進口增加,亦間接加劇能化產業鏈的供應壓力。
需求端:傳統引擎熄火,新能源未完全接棒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是不爭事實。中美兩大經濟體復蘇節奏不及預期,制造業與消費信心偏弱,直接壓制石油需求。IEA連續下調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測,交通、工業領域用油增長見頂,而新能源替代仍在進程之中,尚未能完全對沖傳統需求收縮。
金融與情緒面:美元強勢與資金撤離
美元持續走強,壓制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表現。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13天,兩黨僵局若持續至10月底,可能觸發社保支付危機和信用評級下調風險,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投機資金多翻空、對沖基金削減原油多頭頭寸,進一步放大油價波動率。
中美摩擦疊加地緣風險,運輸成本與關稅成新變量
美國自10月14日起對中國船舶征收每凈噸50美元稅費,推升鐵礦石、鋁、銅等大宗商品海運成本,雖未直接沖擊原油,但情緒面壓制明顯。若中方后續出臺反制,或進一步影響全球航運與能源貿易流向。
展望:底部支撐在哪?
短期看,油價仍將處于“下有成本支撐、上有供給壓制”的震蕩區間。若美國政府停擺危機緩解、OPEC+釋放減產信號、或中美貿易摩擦出現轉機,油價或有超跌反彈動力。但長期而言,能源結構轉型與需求增長放緩已成定勢,油價難復昔日輝煌。
(注:本文為原創分析,核心觀點基于公開信息及市場推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入市依據 )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