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深夜,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遭遇"黑色星期五",單日暴跌4%至創五個月最大跌幅,報10374美元/噸,較前日(10776.5美元/噸)蒸發超400美元。這場突如其來的暴跌,恰似一面照妖鏡,既映照出全球貿易格局的暗流涌動,也暴露出銅市供需結構的深層裂痕。
貿易戰陰云籠罩市場神經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拋出的"關稅炸彈"成為最大導火索。盡管其言論未直接提及工業金屬,但"正在考慮大幅提高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的表述,瞬間點燃市場對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恐慌情緒。中國周四擴大的稀土出口管制清單——新增五種稀土元素——恰似精準反擊的"回旋鏢",直接刺穿美國高科技產業鏈的命門。據市場分析,美國F-35戰機、特斯拉電機等核心產業對中重稀土依賴度超80%,供應鏈斷裂風險陡增。這種"以牙還牙"的貿易博弈,讓市場資金集體轉向避險模式,銅作為工業金屬龍頭首當其沖。
供需天平嚴重失衡
表面看,銅礦供應端似乎"風聲鶴唳"。印尼格拉斯伯格銅礦因礦泄事故全面停產,智利Codelco因礦難導致8月產量暴跌25%,自由港麥克莫蘭宣布不可抗力——這些供應中斷事件曾推動倫銅在周四飆升至16個月高點。但需求端的"冰火兩重天"卻讓漲勢戛然而止: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庫存較9月底激增15%,洋山銅溢價跌至49美元/噸為8月以來最低,反映進口需求嚴重萎縮。正如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戴維·威爾遜所言:"工業金屬的牛市需要積極的需求故事,而當前需求端缺乏顯著改善。"
技術面與情緒面的共振
從技術面看,銅價日、周、月線曾呈現罕見的多頭排列,但周五的暴跌撕開了短期回調的裂縫。市場數據顯示,國內電解銅產量雖因冶煉廠沖量維持高位,但原料端TC價格跌至-43美元/干噸,原料緊張與冶煉虧損的矛盾日益尖銳。更值得警惕的是,廢銅市場出現"捂盤惜售"情緒,精廢價差長期低于合理區間,再生銅對原料補充作用有限。這種"供應收縮-需求疲軟"的螺旋,讓銅價在10000美元關口面臨巨大壓力。
其他金屬的連鎖反應
本輪暴跌呈現明顯的"銅鋁齊跌"特征:倫鋁結束五連升跌1.31%,滬鋁主力下跌1.59%;倫錫領跌3.99%至35350美元,滬錫暴跌2.63%。唯獨滬鉛因電動車電池需求支撐微漲0.09%,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分化走勢恰恰印證了市場對不同金屬需求前景的悲觀預期——在貿易戰陰影下,唯有具備明確需求支撐的品種才能免于拋售潮。
未來走勢的關鍵變量
展望后市,銅價將進入"多空拉鋸"的關鍵期。需重點關注三大變量:其一,中美貿易談判進展——若11月APEC峰會會面取消,市場避險情緒可能進一步升溫;其二,國內電網投資落實情況——國家電網2025年6500億元投資計劃能否轉化為實際銅消費;其三,美聯儲降息節奏——10月非農數據推遲發布加劇政策不確定性。技術面上,LME銅需站穩10000美元支撐位,否則可能觸發更大規模的技術性拋售。
這場暴跌給市場上了生動一課:在全球化退潮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浪潮中,銅價已不再單純由供需基本面驅動。當貿易保護主義成為新常態,當稀土管制成為大國博弈新武器,銅市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對于投資者而言,唯有穿透表象看本質,方能在波譎云詭的市場中把握真正的機遇。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