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期間,國際銅市上演了一場直擊心臟“狂飆”行情。倫敦期貨三個月銅價在10月9日以11000美元/噸的價位刷新16個月高位,單日收盤飆漲75.5美元/噸;而國內滬銅更是在節后首日(10月9日)以主力合約88090元/噸創下16個月新高,但在次日(10日)理性回落,單日收盤價報85910元/噸。這場“節后暴走”背后,是宏觀政策、供需基本面與市場情緒的多重博弈。
宏觀風暴:停擺陰云與降息預期交織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的連鎖反應成為銅價波動的宏觀導火索。10月8日,參議院否決短期撥款法案,導致勞工統計局、農業部等機構暫停數據發布,初請失業金人數、出口銷售報告等關鍵指標“失真”,市場對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升溫。美聯儲官員密集發聲中,9月會議紀要顯示決策層雖一致認可就業市場風險增加,但對高通脹仍保持警惕——10月降息25基點概率高達94.1%,但12月累計降息50基點的預期占主導。歐洲央行9月會議紀要則透露,盡管核心通脹略高于預期,但通脹顯著低于2%目標的風險較低,降息路徑未現大幅調整。宏觀環境的復雜性,使得銅價既受避險情緒推動,又受美元指數波動影響,形成“美元掛鉤+黃金共振”的金融屬性強化。
供需緊箍咒:礦端中斷與冶煉寒冬
供應端的多重擾動是本輪銅價上漲的核心推手。全球第二大銅礦Grasberg因泥石流事故停產兩周,Freeport預計2026年銅金產量將較此前預期下降35%,2025年全球銅精礦增量預期從63.8萬噸下修至24.92萬噸,增速僅1.27%的歷史低位。剛果金KK礦、Quellaveco、Antamina等項目的減產或停運,進一步加劇了銅精礦供應緊缺預期——進口周度TC報-40.36美元/干噸,長單TC從80美元/干噸驟降至21.25美元/干噸,冶煉廠面臨“無米之炊”困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冶煉國,正通過嚴控新增產能、抵制惡性競爭應對利潤壓縮,但粗銅產能仍擴張182萬噸,供不應求格局短期難改。
需求端則呈現“新舊動能”共振。電力基礎設施成為銅需求增長主引擎——每兆瓦數據中心需5噸銅,“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配網投資超1.2萬億,南方電網配網投資3200億,疊加分布式光伏與儲能發展,四季度線纜產銷有望加速。新能源汽車每輛用銅量是燃油車5倍,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或破4000萬輛,光伏風電新增裝機超1.5TW,將直接拉動超300萬噸銅需求。不過,當前線纜行業庫存偏高,空調、汽車產銷旺季雖至,但下游對高銅價接受度有限,庫存變化需警惕。
價格表現:節后狂飆與理性回歸
滬銅在國慶后首日(10月9日)呈現“史詩級暴走”行情,主力2511合約飆至16個月高位88090元/噸,既反映節假期間倫銅上漲的傳導效應,也體現中國重返市場后的做多熱情。但次日(10月10日)漲幅收斂至85910元/噸;長江現貨10月9日均價報86000元/噸,單日飆漲2860元/噸,10日均價報86770元/噸,單日上漲770元/噸。——顯示市場對高價的謹慎情緒。庫存方面,上期所銅社會庫存較9月30日增加14656噸至109690噸,倫銅庫存較9月30日減少4000噸至139400噸。現貨市場畏高情緒明顯,月差轉正與消費欠佳制約升水空間。這種“狂飆-收斂”的節奏,本質上是供應緊缺預期與需求實際承接力的短期博弈。
后市展望:高位整理中的多空平衡
對于當前走勢來看,銅價短期繼續上漲空間或有限,但高位整理概率較大。供應端,礦端中斷與冶煉寒冬的矛盾將持續,TC費用負值狀態難改,精煉銅產量或進一步受擠壓;需求端,新能源與電力基建的長期支撐明確,但高銅價對消費的抑制效應需時間消化。宏觀層面,美國政府停擺的后續影響、美聯儲降息路徑的不確定性、歐洲通脹走勢,都將影響市場情緒。因此,銅價或呈現“震蕩上行-高位整理”的態勢,需密切關注庫存變化、下游采購意愿及宏觀政策動向。
這場國慶銅價的“暴漲”行情,既是市場對供需失衡的直接反應,也是宏觀政策與市場情緒交織的產物。在“礦緊需旺”的基本面下,銅價的中長期走勢仍具支撐,但短期波動需理性看待——畢竟,再狂飆的銅價,也需回歸到產業鏈的實際承接力與市場的真實需求。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銅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