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金在10月20日觸及4381美元/盎司的歷史高點時,市場還在爭論“金價能否突破5000美元”,短短一周后,它卻跌破4000美元關口,上演了一場“過山車”行情。這場暴跌背后,是中美貿易緩和的“避險退潮”與投機資金離場的“泡沫擠壓”共同作用的結果。
貿易緩和:避險資產的首要“殺器”
中美在吉隆坡達成的貿易框架協議,成為壓垮金價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美國財長貝森特“暫停加征更高關稅”的表態,直接點燃了市場風險偏好——標普500創下6800點新高,VIX恐慌指數跌至近月低點。正如High Ridge Futures交易主管David Meger所言:“貿易協議意味著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減少。”歷史數據也印證這一點:2019年中美貿易談判取得突破時,金價曾單周下跌3.8%。
技術性拋售:獲利盤的“踩踏”效應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性賣盤的放大效應。CPM Group的Jeffrey Christian指出,黃金在七周內飆升27%后,積累了大量獲利盤。當貿易樂觀情緒觸發止盈離場,3800-4400美元區間積累的投機性持倉迅速瓦解。倫敦金銀市場協會主席Paul Fisher直言:“這就是市場泡沫被擠出的過程。”
美聯儲降息:被過度消化的“舊劇本”
盡管市場預計美聯儲降息概率高達98%,但這一預期早已被黃金市場“充分定價”。更關鍵的是,政府停擺導致美聯儲缺乏完整經濟數據支撐,官員們只能選擇“漸進式降息”。這種“預期差”反而削弱了黃金的抗通脹吸引力——當實際利率下行空間有限,黃金的持有成本優勢不再明顯。
結構性矛盾:長期支撐與短期壓力的博弈
盡管金價短期承壓,但長期支撐因素仍未消失。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債務高企、央行購金需求(過去三年年均購金超1000噸)仍是黃金的“壓艙石”。但當前市場面臨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零售投資者熱情能否持續(澳大利亞金幣銷售創歷史新高);二是央行是否會因高價放緩購金(IMF數據顯示部分央行已調整配置比例)。
行業聲音:歡迎“健康回調”的智慧
世界黃金協會策略師John Reade的表態頗具深意:“許多行業人士實際上會歡迎更深度的回調。”這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實則反映了市場對“可持續上漲”的渴望——只有通過回調擠掉投機泡沫,黃金才能更健康地上漲。正如澳大利亞ABC Refinery主管Nicholas Frappell所言:“跌至3700美元再測試新高,我不會驚訝。”
站在當下,金價的下跌既是市場理性的回歸,也是對過度投機的一種修正。對于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把握“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的平衡。當貿易緩和的“避險退潮”與美聯儲政策的“預期差”逐漸消化,黃金的長期配置價值仍將凸顯——畢竟,在全球債務鐘擺、地緣風險與通脹預期的交織下,黃金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終極保險”。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