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首條稀土超磁致伸縮材料(Terfenol-D)批量化生產示范線在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正式建成。這一里程碑式突破,標志著我國稀土產業在高端功能材料領域成功實現從“實驗室制備”到“產業化應用”的關鍵跨越,為稀土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稀土超磁致伸縮材料(Terfenol-D)因其優異的磁-機轉換性能,被廣泛應用于精密傳感器、深海探測設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此前全球僅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掌握量產技術。此次建成的生產線采用自主創新的“定向凝固-熱軋開坯-冷軋精制”工藝,解決了傳統制備方法中晶粒尺寸不均、磁致伸縮系數低等問題,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生產線年產能達50噸,產品已通過中國計量院性能檢測,并成功應用于某型深海聲吶設備。
內蒙古自治區將稀土新材料列為“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專項政策支持高端功能材料研發。2025年《稀土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對超磁致伸縮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給予稅收減免及研發補貼。市場需求方面,國防軍工領域對高精度傳感器的需求年增速超20%,而工業機器人用磁致伸縮執行器市場規模預計2027年突破80億元。此次生產線投產,將有效緩解國內高端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
北方稀土、中國稀土集團等龍頭企業深度參與項目攻關。其中,北方稀土提供高純度鏑、鋱等關鍵原料,中國稀土集團旗下研究院則負責應用端開發。項目還與清華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建立聯合實驗室,重點突破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難題。據透露,首批產品已與航天科技集團簽訂長期供貨協議,用于某型衛星可展開天線系統。
內蒙古作為我國稀土儲量第一大省,此前以初級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此次生產線投產,將推動當地稀土產業從“賣原料”向“賣材料”轉型。據測算,超磁致伸縮材料毛利率超60%,遠高于傳統稀土產品。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2億元,帶動下游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發展。
隨著5G通信、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對精密驅動器件需求激增,稀土超磁致伸縮材料市場前景廣闊。項目團隊正規劃二期工程,目標2026年建成全球首條百噸級生產線,并同步開發鋱基復合材料等新一代產品。業內專家指出,此次突破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更標志著我國在稀土功能材料領域已具備與國際巨頭競爭的實力。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