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路透社等外媒披露,特朗普政府正就入股加拿大礦業公司鋰美公司(Lithium Americas)展開談判,擬通過重新協商美國能源部提供的22.6億美元貸款條款,獲取其最高10%的股權。目前,美國本土鋰產量不足5000噸/年,僅依賴雅保公司(Albemarle)在內華達州的單一工廠生產,而鋰美公司主導的Thacker Pass鋰礦項目(規劃年產4萬噸碳酸鋰)被視為打破這一局面的核心支點。
Thacker Pass項目作為全球最大黏土型鋰礦,已進入建設尾聲,計劃2028年投產,預計可滿足80萬輛電動汽車的原料需求。但項目面臨技術挑戰:黏土提鋰工藝復雜,需突破固液分離與環保瓶頸,目前仍依賴實驗室驗證和小規模試驗。與此同時,美國其他鋰項目如艾昂尼爾的流紋巖嶺鋰硼礦和埃克森美孚的阿肯色州地熱提鋰項目,均處于建設或試點階段,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供應。行業數據顯示,美國鋰鹽加工產能僅占全球1%,75%以上依賴中國完成精煉環節。
全球新能源汽車與儲能需求持續增長,預計2030年鋰需求將達300萬噸/年,但美國本土供應鏈仍面臨資源-加工錯配。特斯拉、通用等車企通過長協鎖定南美及澳洲鋰資源,但關稅政策推高進口成本,促使政府加速本土產能布局。2025年《通脹削減法案》要求電池材料本土化比例提升至50%,但當前美國鋰電產業鏈中下游環節(如正極材料、電池制造)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形成“資源端本土化、加工端全球化”的矛盾格局。
特朗普政府此次股權收購提議,延續了其國家安全優先的產業政策邏輯。此前,美國政府已通過入股英特爾、MP Materials等企業干預稀土、半導體供應鏈,此次瞄準鋰礦旨在復制這一模式。若談判成功,美國政府或成為鋰美公司最大單一股東,直接影響其與通用汽車的承購協議條款,并可能要求調整產品流向以優先滿足國內需求。
短期看,Thacker Pass項目若順利推進,將填補美國碳酸鋰自給率從1%提升至15%的缺口,但工藝商業化周期(預計2026-2028年)與成本競爭力仍是關鍵變量。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