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4.5μm鋰電銅箔均價報113,500元/噸,單日漲幅達1,000元/噸(環比+0.88%);6μm及8μm產品分別上漲1,050元/噸至103,750元/噸和102,750元/噸,漲幅均為1.02%。
同日,德福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自主研發的3μm超薄載體銅箔、RTF1-3代銅箔、HVLP1-3代銅箔已實現批量穩定供貨,填補國內高端電子電路銅箔技術空白。上述產品覆蓋5G通信、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場景,標志著我國在超薄化、功能化銅箔領域突破“卡脖子”瓶頸,為產業鏈自主可控及新興產業供應鏈穩定提供支撐。
供給端:技術壁壘制約產能釋放,進口替代加速
國內電解銅箔產能雖保持擴張,但高端產品供給仍面臨結構性缺口。頭部企業通過設備改造提升良率,但受制于關鍵設備進口周期延長,新增產能釋放速度低于預期。中小廠商轉向低附加值產品生產,行業平均加工費逼近成本線,部分企業被迫減產。與此同時,復合集流體技術產業化加速,2025年預計滲透率突破15%,對傳統銅箔需求形成階段性分流。進口端,南美鹽湖項目復產及非洲鋰礦到港量增加,預計四季度進口增量將達1.2萬噸,對國內現貨價格形成壓制。
需求端:動力電池韌性支撐與儲能需求疲軟分化
下游需求呈現高鎳三元電池補庫、磷酸鐵鋰去庫存的顯著分化。動力電池領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5%,高鎳三元電池單耗提升帶動電池級銅箔需求環比增長。儲能市場則因新型儲能裝機增速放緩,磷酸鐵鋰電池需求環比下降,倒逼工業級銅箔采購價承壓。海外市場訂單波動加劇,歐美對中國銅箔進口限制政策導致出口量下滑,但東南亞新興市場補庫需求形成緩沖。
政策與市場:限產、關稅與自律下的行業變局
環保限產正在成為影響國內供應的關鍵變量。隨著冬季來臨,鹽湖企業限產比例被強制提升,江西等地亦同步升級礦山環保核查。多方因素疊加,預計四季度國內鋰資源產量將環比收縮5%-8%。
與此同時,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進入第二階段,出口至歐盟的電池銅箔需按當地碳價補足差額,預計將使相關產品成本上升10%-12%。這一政策在加劇出口壓力的同時,也為具備低碳工藝能力的企業創造了明確的溢價空間。
盡管行業自律公約試圖規范定價行為,但在現金流壓力下,部分中小廠商仍選擇低價拋貨以回籠資金,導致現貨市場報價混亂,區間持續擴大。
供需展望:過剩與短缺并存,技術演進決定未來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5年全球鋰資源將面臨12萬噸LCE的過剩壓力。然而,這種過剩是結構性的——高鎳三元電池所需的電池級氫氧化鋰,其供需缺口反而持續擴大。
價格方面,預計鋰電銅箔短期將在10.0-10.5萬元/噸的區間內震蕩。但如果四季度鹽湖地區的減產執行力度超預期,電池級銅箔價格有望沖擊11萬元/噸大關。
更長遠的變數來自技術迭代。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將深刻改變現有銅箔的需求結構。預計到2026年,全球銅箔需求增速將因此放緩至8%-10%。
鋰電銅箔價格的階段性反彈本質上是供給端主動收縮與需求端結構性補庫的短期共振。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行業仍需通過技術路線升級(如高鎳三元電池普及)和海外資源布局(如非洲鋰礦開發)實現供需再平衡。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