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旬,國內固態電池領域密集迎來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展:國軒高科宣布全固態電池進入中試量產階段并啟動量產線設計,中自科技的固態電解質中試平臺獲官方認定,疊加國家與地方政策持續加碼,行業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落地。?
企業競速:中試平臺落地與量產線啟動同步推進?
10 月 14 日,中自科技公告稱,公司申報的 “先進固態電解質材料及固態電池中試平臺” 成功入選 2025 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區中試平臺認定名單。這一平臺將聚焦固態電解質核心材料的中試驗證,而成都高新區對中試平臺提供最高 5000 萬元的五年期政策支持,涵蓋場地、設備、融資等關鍵環節,為技術轉化提供實質保障。?
此前一日,國軒高科在互動平臺披露更重磅進展:其全固態金石電池已處于中試量產階段,且 2GWh 量產線設計工作已正式啟動。回溯 5 月數據,該電池硫化物電解質離子電導率已提升 60%,實驗線良品率達 90%,核心設備國產化率實現 100%,并完成裝車路測,此次啟動量產線設計標志著技術向規模化生產邁出關鍵一步。?
政策托底:國家與地方協同加碼核心賽道?
企業進展背后是政策端的精準發力。9 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明確將全固態電池材料納入高端產品應用驗證重點方向。地方層面同樣動作頻頻:上海嘉定對固態電池企業研發投入給予 10% 獎勵(最高 500 萬元),廣東則將固態電池納入新型儲能產業支持范疇,形成 “國家定方向、地方促落地” 的政策體系。?
技術突破潮:材料與工藝瓶頸加速破解?
今年以來,固態電池核心技術瓶頸持續被突破。10 月,中科院物理所黃學杰團隊開發的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電解質與鋰電極的界面接觸難題;9 月,中科院金屬所則制備出界面一體化新型材料,為固態電池性能提升奠定基礎。產業端,新宙邦參股公司已實現百噸級固態電解質量產銷售,湘潭電化、光華科技等企業也在正極材料適配、產品送樣等環節取得進展。?
“今年固態電池領域密集涌現技術突破與量產進展,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指出,固態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已吸引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9 月以來已有 50 家相關上市公司接受機構密集調研。?
產業化仍需跨越 “成本與工藝關”?
盡管進展迅猛,固態電池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挑戰。機構分析指出,硫化物電解質核心原料硫化鋰價格高達 200 萬 - 300 萬元 / 噸,且制造需隔絕空氣;同時,固固界面接觸不穩定、干法電極等新工藝設備成本高昂等問題,仍待行業協同破解。對此,行業專家建議企業采用 “半固態與全固態雙線并行” 策略,優先在細分場景實現規模化降本。?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