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武漢經開區傳來轟鳴巨響——東風汽車全球最大噸位一體化壓鑄工廠正式啟動調試生產。當720℃的鋁液如金色瀑布般注入1.6萬噸級壓鑄機模具,經合模、加壓、冷卻、出模等精密工序,僅需短短兩分鐘,一個長約2.1米、寬約1.6米、重約60公斤的新能源電池托盤便宣告成型。這一場景,標志著中國在汽車制造高價值鏈環節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跨越。
“這不是簡單的設備升級,而是中國制造在高端領域的系統性突破!”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胡杰現場激動表示。此次東風汽車將壓鑄噸位從常規的8000噸級直接提升至1.6萬噸,設備投入增加50%以上,但換來的是零部件尺寸更大、精度更高、強度更優的革命性提升——單個電池托盤即可替代傳統工藝的12個零部件,重量減輕30%,生產效率提升4倍。
在工廠內部,智能機器人與數字孿生系統協同作業,實時監控鋁液溫度、壓力曲線等2000多個參數。技術團隊透露,這套自主研發的智能壓鑄系統已攻克“熱均衡控制”“微裂紋抑制”等三大行業難題,產品良品率從行業平均的85%提升至98%,單件成本降低2000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座超級工廠的投產正值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期。據測算,每輛新能源車需要1-2個這樣的電池托盤,僅2025年國內市場需求就將突破500萬套。東風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工廠達產后年產能將達30萬套,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將向行業輸出技術標準,推動中國從“汽車大國”向“制造強國”加速轉型。
站在1.6萬噸壓鑄機前,胡杰副院長感慨:“當年我們引進國外技術時,對方連核心參數都設密。如今我們自主設計的設備噸位全球第一,這才是真正的科技自立!”這場“兩分鐘革命”,不僅改寫了全球汽車制造工藝史,更讓世界看到中國制造從“規模優勢”向“技術優勢”的戰略躍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