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10 月 17 日,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 99.5% 均價報 74700 元 / 噸,工業級碳酸鋰 99.2% 均價達 72800 元 / 噸,較上一交易日雙雙暴漲 1200 元。期貨市場同步躁動,碳酸鋰主力合約在震蕩近一月后重心上移,今日沖高回落仍收漲 2.55%,報 75700 元 / 噸。這場反彈背后是下游需求超預期爆發、庫存持續去化與政策預期升溫的多重共振,在供應壓力未減的背景下,硬生生撐起了緊平衡下的價格強勢。
需求端 “雙輪驅動”,新能源與儲能齊發力
碳酸鋰價格反彈的核心動力來自下游需求的 “旺季爆發”,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兩大賽道形成強勁拉力。乘聯會數據顯示,9 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達 150 萬輛,同比增長 22%,單月銷量創歷史新高,其中混插車型出口同比激增 227%,成為鋰需求的新增長極。終端需求的旺盛直接傳導至上游,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電池企業訂單交付周期已延長至 45 天,9 月排產率維持 95% 以上,正極材料廠產量環比持續上升,倒逼碳酸鋰采購需求集中釋放。
儲能領域的爆發更成為意外驚喜。10 月國內電池企業排產數據顯示,動力 + 儲能 + 消費類電池總產量達 186GWh,環比增長 22.4%,其中儲能電芯排產占比高達 40.3%,頭部企業產線滿負荷運轉。特斯拉三季度儲能裝機量達 12.5GWh,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產能持續釋放,前三季度累計部署量已達 32.5GWh,其新一代 Megapack 儲能系統對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較前代提升 28%。國內政策層面,《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 年)》明確未來三年新增裝機超 1 億千瓦,進一步打開了鋰資源的消費空間。
供應增量遇瓶頸,進口減量抵消國內增產
盡管國內碳酸鋰產量逐步提升,但供應壓力并未顯著放大,核心原因在于進口端的供應收縮與國內增量的結構性制約。從國內產量看,周度產量已環比增加 119 噸至 20635 噸,其中鹽湖提鋰貢獻 141 噸增量,回收提鋰補充 48 噸。中國五礦 4 萬噸鋰鹽項目配套蒸汽工程落地后,鋰收率提升 25%,單噸成本降低 1.2 萬元,青海鹽湖全年產能預計提升至 20-25 萬噸。
但進口端的減量顯著抵消了國內增產效應。9 月智利出口碳酸鋰 1.59 萬噸,其中出口至中國僅 1.11 萬噸,環比大幅下降 14%,1-9 月智利對中國出口累計同比減少 17%。南美鹽湖項目復產滯后疊加航運成本攀升,導致進口補充不及預期,而贛鋒鋰業阿根廷 Cauchari-Olaroz 鹽湖 3-3.5 萬噸產能、天齊鋰業格林布什礦 162 萬噸 / 年鋰精礦產能雖在釋放,但尚未形成即時增量。此外,江西鋰云母產能預計萎縮 50% 以上,產量減少至 7.9 萬噸 LCE,形成階段性供應缺口,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緊平衡態勢。
期貨與政策共振,去庫夯實漲價基礎
期貨市場的情緒提振與產業去庫的持續推進,成為此次價格反彈的直接推手。截至 10 月上旬,國內碳酸鋰總庫存環比減少 2023 噸至 134802 噸,其中下游及中間環節庫存分別減少 1128 噸、2150 噸,持續去庫態勢印證了需求的真實性,為現貨價格提供了堅實支撐。期貨市場對此反應敏銳,盡管廣期所碳酸鋰倉單仍維持 4 萬噸以上規模,但主力合約持倉量隨價格上漲同步增加,投機資金重新關注 “供需雙旺” 下的價格修復機會,推動合約收漲逾 2.5%。
政策層面的潛在利好進一步強化了市場預期。商務部宣布 11 月起對鋰電池等新能源核心物資實施出口管制,雖短期不影響現有訂單,但市場擔憂長期供應鏈調整可能引發階段性備貨,部分貿易商已開始提前鎖定貨源,加劇了短期供需緊張。同時,國內環保政策收緊導致高成本產能逐步退出,行業集中度提升,頭部企業成本優勢凸顯 —— 贛鋒鋰業阿根廷鹽湖現金運營成本約 4.7 萬元 / 噸,鹽湖股份擴產后成本可降至 3.2 萬元 / 噸,為價格構筑了底部支撐。
緊平衡延續,短期走勢看需求兌現節奏
對于后續走勢,業內普遍認為碳酸鋰將維持緊平衡下的偏強震蕩。短期來看,7.3 萬 - 7.5 萬元 / 噸區間已接近行業成本中樞,價格下行空間有限,但 13 萬噸級的總庫存仍對漲幅形成壓制,難以快速突破前期高點。若 10 月中下旬新能源汽車零售與儲能裝機量持續超預期,價格有望向 7.8 萬元 / 噸區間邁進;但若國內鹽湖提鋰產能爬坡加速或進口端恢復供應,可能引發價格回調。
中長期而言,需求增長的確定性仍為鋰價提供核心支撐。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速預計達 25%,國內儲能需求增速將超 60%,而固態電池技術商業化更有望打開遠期需求空間。龍頭企業的產能布局同樣值得關注,天齊鋰業計劃 2027 年鋰化工產能達 30 萬噸 LCE,贛鋒鋰業德國工廠年底投產,這些動作將逐步改善供應結構,但短期緊平衡格局仍難改變。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