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2025 年 10 月 24 日,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 99.5% 均價報 77500 元 / 噸,工業級碳酸鋰 99.2% 均價報 75600 元 / 噸,較上一交易日雙雙上漲 1100 元。期貨市場更顯躁動,廣州期貨交易所碳酸鋰主力合約盤初一度漲超 3%,最高觸及 80880 元 / 噸,雖午后漲幅收窄,最終仍收漲 1.33% 報 79520 元 / 噸,成交量放大至 61.35 萬手,創近期新高。這場 "現貨穩漲、期貨震蕩" 的行情,背后是供需格局改善與市場預期博弈的深度交織。
供應端:季節性收縮 + 成本支撐,現貨流通持續偏緊
國內供應端的結構性收縮成為價格上行的核心支撐。鹽湖提鋰企業已進入冬季限產期,青海、西藏等主產區產能釋放受限,市場供應呈現 "總量平穩、結構分化" 特征。與此同時,鋰礦端的供應緊張進一步傳導至鋰鹽環節:鋰輝石精礦流通現貨持續緊縮,持貨商挺價情緒濃厚,6% 鋰精礦 CIF 價格已漲至 834 美元 / 噸,對應國內電池級碳酸鋰成本約 7.25 萬元 / 噸,當前現貨價格已讓主流冶煉廠重拾盈利空間。
龍頭企業的產能調整也加劇了短期供應壓力。盡管贛鋒鋰業等頭部企業六氟磷酸鋰產能滿負荷運轉,但鋰鹽環節受前期價格低迷影響,部分中小云母提鋰企業仍未恢復生產,行業有效產能增速已降至 0%-15%,稼動率從 50%-70% 提升至 60%-80%,供給端無序擴產的 "內卷" 局面顯著改善。進口端雖有南美鹽湖復產及非洲鋰礦到港預期,但受物流周期制約,實際增量尚未完全釋放,9 月中國碳酸鋰進口量環比反而減少 10%,短期供應缺口難以快速填補。
需求端:動力電池 + 儲能雙輪驅動,排產數據超預期
下游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價格的核心動力。動力電池領域,10 月頭部 5 家電池廠商生產排期環比增長 11%,創年內首次兩位數增幅,其中寧德時代單月排產達 73.5GWh,環比增長 6%,直觀印證產業鏈熱度。高鎳三元電池技術路線占比持續擴大,進一步拉動電池級碳酸鋰需求,而儲能市場呈現 "鐵鋰去庫、三元補位" 特征,海外戶儲訂單回暖與國內大型儲能項目開工形成需求共振,頭部儲能電芯企業排產占比已達 40.3%,滿負荷運轉成為常態。
政策端的利好更強化了需求預期。國家明確 2025-2027 年新增儲能裝機超 1 億千瓦,打開長期鋰資源消費空間;新能源汽車 "金九銀十" 旺季持續發力,節前需求前置釋放帶動正極材料企業排產環比提升 8%,碳酸鋰采購活躍度顯著上升。供需兩端的正向循環推動社會庫存持續去化,9 月底國內碳酸鋰庫存較 6 月底降幅接近 50%,現貨流通貨源緊缺成為常態。
期貨震蕩:短期情緒與遠期預期的博弈
期貨市場 "沖高回落" 的走勢,則反映出市場對遠期供需的分歧。盤初的快速拉升源于現貨緊平衡帶來的看漲情緒,疊加期貨倉單持續去庫釋放的積極信號,資金做多熱情短期集中釋放。但午后漲幅收窄,一方面是因為價格逼近 8 萬元關口時,前期套牢盤與多頭獲利了結形成拋壓,成交量激增 61 萬手印證了多空博弈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市場對遠期供應增量的擔憂開始顯現 ——9 月中國鋰輝石進口量達 71.06 萬噸,環比增加 14.7%,澳大利亞、南非等來源國進口量均顯著增長,遠期原料補充可能緩解供應壓力。
此外,南美主要鋰生產國擬加征礦產品關稅的預期雖升溫,但具體實施時間仍存不確定性,政策落地前的觀望情緒也限制了價格漲幅。當前電池級碳酸鋰現貨與期貨主力合約存在約 2000 元 / 噸的價差,基差結構顯示現貨市場韌性更強,期貨則更多反映對四季度供應擾動與需求季節性變化的綜合判斷。
后市展望:偏強震蕩為主,警惕庫存與供應變量
短期來看,供需兩旺的格局仍將支撐碳酸鋰價格維持偏強震蕩。供應端冬季限產與鋰礦成本支撐的邏輯短期內難以逆轉,需求端動力電池排產高峰與儲能訂單釋放的疊加效應仍在持續,機構預測 11 月現貨價格有望向 8 萬元 / 噸逼近。龍頭企業的技術突破更打開長期空間,贛鋒鋰業 500Wh/kg 級全固態電池已實現小批量量產,2025 年底將形成 26GWh 固態電池產能,未來有望催生新的鋰需求增長點。
風險因素:目前仍有 13 萬噸庫存待消化,若鋰輝石進口持續增加推動供應放量,或 11 月后新能源汽車需求進入季節性淡季,可能引發價格回調。投資者需重點跟蹤鹽湖限產實際影響、鋰礦進口到港節奏及 11 月電池廠排產數據,這些變量將決定本輪漲勢的持續性。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