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2025 年 10 月 16 日,長江綜合 1# 鉍均價報 124500 元 / 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 2000 元。這看似突然的價格變動,實則是再生產能釋放、進口補充增加與需求觀望情緒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供應端:再生產能 “突襲”,進口補充加劇寬松
此次鉍價下跌的核心推力來自供應端的超預期放量,再生鉍產能釋放與進口增量形成 “雙重沖擊”。作為國內再生鉍龍頭,靖遠高能通過技術改造將產能利用率提升至 85%,疊加印尼新建鉍回收項目于 10 月初進入量產階段,全球再生鉍供應量環比增長 12%。更具沖擊力的是海外資源的涌入 —— 澳大利亞 Nyrstar 公司 Port Pirie 工廠完成產線調試后,首批 500 噸精鉍于 10 月初順利進入中國市場,直接打破國內現貨市場的定價平衡。
原料端的補充同樣不容忽視。海關數據顯示,2025 年 9 月中國鉍精礦進口量達 4200 噸,環比激增 37%,部分企業通過 “進料加工” 模式繞開出口管制相關限制,進一步填補了國內原料缺口。從產能格局看,國內鉍生產集中度較高,湖南辰州礦業、高能環境等龍頭企業 2025 年產能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高能環境 2023 年已實現精鉍產量 3548 噸,疊加行業新增產能逐步爬坡,供應端 “量增價弱” 的特征愈發明顯。
需求端:半導體旺季 “遲到”,傳統需求缺乏增量
與供應放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需求端的 “旺季疲軟”。作為鉍的核心新興應用領域,半導體行業短期需求未能如期爆發:盡管萬業企業等企業在安徽、湖北的鉍材料深加工基地加速建設,計劃 2025 年實現產能逐季爬坡,但目前產線仍處于調試階段,一季度僅確認少量收入,尚未形成實質性需求支撐。而備受關注的 3nm 芯片用高純鉍需求,雖長期邏輯明確,但短期受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增速放緩影響,采購節奏明顯滯后。
傳統需求領域同樣缺乏亮點。鉍在電子材料領域的消費占比雖達 45%,但 2025 年三季度全球消費電子出貨量同比僅增長 2.1%,智能手機、PC 等終端產品需求疲軟,直接導致電子焊料等中游環節采購量環比下降 8%。醫藥等穩定需求領域雖保持 10% 左右的增速,但占比已降至 10%,難以對沖半導體與電子行業的需求缺口。疊加 “買漲不買跌” 的市場心態,下游企業普遍縮減備貨量,進一步削弱價格支撐。
庫存與政策:雙重壓力壓制市場情緒
庫存高企成為壓垮鉍價的 “最后一根稻草”。截至 10 月 16 日,國內鉍社會庫存已攀升至 18000 噸,較 9 月初增長 12%,創年內新高 —— 這一數據與年初 14502 噸的倉單庫存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供應過剩的壓力正持續累積。在庫存壓力下,部分中小冶煉企業為加速資金周轉,開啟低價拋售模式,進一步放大價格跌幅。
出口管制政策的邊際效應也在減弱。盡管 2025 年 2 月商務部已將鉍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但實際執行中,三氧化二等未受限物項仍保持出口增長,且 9 月鉍精礦進口量的激增顯示,海外資源正通過多種渠道補充國內市場,政策對價格的支撐作用逐步淡化。
短期回調難改長期稀缺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單日 2000 元的跌幅并未動搖鉍的長期戰略價值。作為全球儲量僅 47 萬噸、中國儲采比有限的稀缺金屬,鉍在半導體 3nm 制程、鉍基鈉離子電池、超導材料等高端領域的需求增長邏輯清晰,未來 3-5 年全球需求增速預計維持在 8%-10%。當前價格已接近部分再生鉍企業的成本線,隨著萬業企業等新項目產能釋放與半導體需求復蘇,供需格局有望重新平衡。
重點跟蹤兩大變量:一是半導體晶圓廠的復工節奏與 3nm 芯片量產進度,若高端需求啟動,將快速消化庫存;二是再生鉍產能的調整幅度,若價格持續下探導致高成本產能退出,供應端壓力將逐步緩解。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