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雙節后首個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高開,能源金屬板塊成為市場焦點。
政策催化:稀土出口管制強化全球供應鏈話語權
消息面上,商務部10月9日連發兩則公告,分別對境外稀土物項出口及稀土相關技術出口實施管制。根據規定,境外組織或個人向中國以外地區出口相關稀土物項前,須獲得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兩用物項出口許可證件。這是中國首次系統性對稀土物項與技術出口實施雙重管制,旨在通過強化出口管理,進一步鞏固全球稀土產業鏈主導地位。
作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稀土是新能源(風電、電動車)、電子信息(芯片、5G)等戰略領域的核心材料。中國憑借資源稟賦與全產業鏈布局(覆蓋礦山開采、冶煉分離、金屬制備至下游應用),已是全球唯一具備稀土全產業鏈生產能力的國家。此次出口管制新政落地,被業內視為中國對稀土戰略資源的“精準把控”——通過限制低附加值初級產品無序流出,推動資源向高端磁材、催化材料等高附加值環節傾斜,提升產業整體價值。
供需共振:稀土產業鏈戰略地位持續鞏固
當前稀土行業正呈現“供給端集中、需求端升級”的雙向驅動格局:
• 供給端:中國通過配額管理(2025年稀土礦開采總量指標同比持平)與出口管制,嚴格控制資源外流,疊加海外礦企因環保成本高企擴產緩慢,全球稀土供給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 需求端:全球“雙碳”目標推動綠色轉型,新能源領域對鐠、釹、鏑等關鍵稀土元素需求激增——僅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釹鐵硼磁材,2025年全球需求預計超20萬噸,較2020年增長3倍。
供需兩端共振下,稀土產業鏈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德邦證券認為,高端制造(如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與新能源(如海上風電、儲能)將成為稀土需求長期增長的核心引擎,行業有望迎來“量價齊升”的黃金發展期。
此次出口管制新政不僅是政策層面的“護盤”,更是中國稀土產業從“資源輸出”向“技術輸出”轉型的關鍵信號。隨著高端磁材、催化材料等應用場景擴容,疊加全球供應鏈重構,稀土產業鏈有望迎來價值重估周期。
【僅供參考,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