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乘聯分會)2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1-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202萬輛,同比增長51%,增速較2024年同期顯著提升27個百分點。其中,8月單月出口31.5萬輛,同比增幅達83%,創歷史同期新高。
動力電池材料:新能源出口的“隱形引擎”??
新能源汽車出口的爆發式增長,直接拉動上游鋰、鎳、鈷等戰略資源需求。以主流電池技術為例,每輛出口車型對鎳、鈷等金屬的消耗量較傳統車型提升超四成。動力電池出口規模的擴大,使得相關金屬進口依存度攀升至七成以上,倒逼國內企業加速布局海外資源基地。
為應對資源瓶頸,國內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全球資源整合,構建起覆蓋礦產開發、材料制備、電池回收的全鏈條體系。例如,某頭部企業在印尼的鎳鈷冶煉項目產能已突破萬噸級,國內退役電池回收網絡年處理能力超十萬噸,關鍵金屬回收率突破九成八。
?輕量化材料:鋁、鎂合金成出口新支柱?
新能源汽車對輕量化的極致追求,推動鋁、鎂合金用量激增。單車用鋁量從傳統車型的百公斤級提升至兩百余公斤,鎂合金在底盤、座椅等部件滲透率突破一成五。出口鋁合金汽車零部件規模持續擴大,占全球市場份額近四成。
行業技術升級顯著,國內企業研發的航空級鋁合金板材通過國際認證,抗拉強度提升兩成,成本降低一成五,成為高端車型核心供應商。同時,鎂合金在減震性、回收性方面的優勢加速產業化應用,預計未來五年單車鎂用量將翻倍。
?政策與產業鏈協同:破解資源“卡脖子”困局?
面對關鍵資源對外依存度超八成的現狀,國家層面推動“礦產開發-材料制備-電池回收”全鏈條布局。國內鹽湖提鋰產能突破二十萬噸,再生金屬在總產量中的占比顯著提高,初步形成資源自主可控體系。
在技術創新領域,新型電池技術商業化進程加速,鈉離子電池生產線投產,單車鋁基負極用量減少三成,緩解鋰資源壓力。同時,氫燃料電池車用鉑催化劑國產化率突破六成,單克成本降至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