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國內固態電池產業迎來“雙響炮”——衛藍新能源北京房山項目完成鋼結構封頂,太藍新能源湖北潛江項目正式啟動招標,兩大重點項目同步推進,標志著我國從半固態到全固態的產業化進程按下“加速鍵”。
衛藍北京:半固態“巨無霸”2026年試產,中科院技術“背書”
在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衛藍新能源的“高性能固態鋰離子電池量產項目”已現雛形。這個占地151.69畝、總建筑面積超11萬㎡的“巨無霸”工程,一期4.2萬㎡廠房將于2026年試產,規劃年產能2億Wh——相當于可裝備數萬輛高端電動汽車。項目依托中科院物理所核心技術,聚焦車船動力、儲能、低空動力三大方向,已入選國家能源局第五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其半固態儲能系統堪稱“國之重器”。
融資方面,衛藍近期完成D+輪融資,北京市綠色能源基金、新材料產業基金等“國家隊”入場,廣東能源集團更是直接“牽手”合作儲能項目。這波資本加注,讓衛藍的產線建設與技術研發如虎添翼。
太藍潛江:全固態“新勢力”15億投建,GWh級量產在即
與此同時,太藍新能源在湖北潛江的“全固態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招標,總投資15億元的“超級工廠”即將拔地而起。項目規劃兩座電芯車間、兩座化成車間、一座PACK車間,建成后將實現GWh級全固態電池量產,覆蓋從關鍵材料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環節。
太藍的“殺手锏”是氧化物路線固態電池技術——通過“高導鋰氧聚復合材料”“原位亞微米工業制膜(ISFD)”“界面柔化”等獨門技術,將離子電導率與界面耦合性能大幅提升。更令人矚目的是,其與長安汽車聯合研發的“無隔膜固態鋰電池技術”,用功能材料替代傳統隔膜,2024年已制備出單體容量120Ah、能量密度720Wh/kg的車規級全固態鋰金屬電池,2025年還將推出可快充、長續航、耐低溫的Safe+系列,直接對標國際頂尖水平。
從重慶到潛江:太藍的“全國產線版圖”
太藍的“野心”不止于潛江。早在2022年,其重慶兩江新區基地就建成國內首條半固態鋰電池自動化產線,年產能0.2GWh,主攻高端電動兩輪車與摩托車市場;2023年,總投資10億元的二期項目擴展至乘用車動力電池,安徽淮南70億元基地更規劃10GWh產能;北京順義先進技術研究院則聚焦前沿研發。此次潛江項目,正是太藍“全國固態電池制造網絡”的關鍵拼圖。
產業觀察:固態電池為何成“必爭之地”?
相較于傳統液態鋰電池,固態電池以固態電解質替代易燃電解液,安全性與能量密度雙提升,被視為新能源汽車、儲能領域的“終極方案”。衛藍、太藍的雙重突破,不僅印證了我國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發實力,更展現了從實驗室到量產線的“中國速度”。
隨著兩大項目推進,我國固態電池產業正形成“半固態先行、全固態跟進”的梯度布局。未來,隨著更多技術突破與產能釋放,固態電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車、電網儲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大放異彩,成為綠色能源轉型的“硬核支撐”。
從北京房山到湖北潛江,從半固態到全固態,中國固態電池產業正以“看得見的速度”向未來奔去。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產業生態的完善——當資本、技術、產能形成合力,中國在全球固態電池賽道上的領跑地位,已呼之欲出。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操作需謹慎,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