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江有色金屬網最新數據,2025 年 10 月 20 日,長江綜合鎵均價報 1690 元 / 千克,較上一交易日小幅上漲 20 元。在稀土話題尚未降溫之際,這種全球儲量僅為稀土 2.6% 的稀缺金屬,正憑借政策調控與產業(yè)需求的雙重推力,成為資本市場與科技領域的新焦點。
此次鎵價異動,首先源于政策端的強力催化。10 月 9 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fā)布的出口管制公告,明確將鎵及相關化合物納入許可證管理體系,這一政策猶如為全球鎵供應鏈裝上 "調節(jié)閥"。數據顯示,2025 年 3 月國內加強鎵出口管制后,10 月出口量已同比減少 48%,而最新政策進一步延長了審批周期并建立全鏈條追溯系統(tǒng),直接限制了供應彈性。與此同時,國內《礦產資源法》的嚴格實施禁止小礦亂采亂挖,從源頭把控了鎵的原生產能,而八部門《有色金屬行業(yè)穩(wěn)增長工作方案》中 "做強稀有金屬產業(yè)鏈" 的表述,更強化了市場對鎵資源戰(zhàn)略價值的預期。
需求端的爆發(fā)式增長則為鎵價提供了堅實支撐。作為 5G 通信的 "剛需材料",每座 5G 基站的信號放大器都離不開鎵基化合物,國內每年僅 5G 建設就需消耗上千噸鎵。更關鍵的是,新興產業(yè)正持續(xù)打開需求空間:2025 年國內氮化鎵快充芯片出貨量同比暴漲 120%,新能源汽車功率器件對砷化鎵的需求隨產銷量同步攀升,而第四代半導體領域的技術突破更讓鎵的戰(zhàn)略價值再上臺階。杭州鎵仁半導體本月剛實現 6 英寸氧化鎵晶體的國際領先級突破,這種鎵基材料能將雷達探測距離從 130 公里提升至 400 公里,直接牽動國防與通信領域的采購需求。
供應端的天然稀缺性則放大了價格彈性。與稀土不同,鎵無法獨立開采,90% 的產量都來自煉氧化鋁的廢渣副產品,其產能嚴格受制于上游鋁產業(yè)規(guī)模,擴產周期長達 2-3 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鎵生產國,貢獻了全球 94% 的產量,而美國、希臘等國的替代產能最快也要 2027 年后才能釋放,短期供需緊平衡格局難以改變。疊加國內對環(huán)保開采的要求升級,傳統(tǒng)濕法冶金被更高效的電熱氯化技術替代,雖長期利于資源循環(huán),但短期內也對產能釋放形成約束。
此次鎵價上漲背后折射出全球科技博弈的新維度。當三星、SK 海力士等半導體巨頭因管制政策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當歐美加速布局 "礦產安全伙伴關系" 試圖擺脫依賴,這種藏在芯片、雷達、5G 設備里的小金屬,已成為產業(yè)鏈安全的 "戰(zhàn)略底牌"。對于市場而言,鎵價的波動不僅是供需關系的直觀反映,更是政策導向與技術迭代共同作用的結果。
隨著四季度消費電子新品發(fā)布潮與光伏項目趕工季的到來,鎵的終端需求有望進一步釋放,而出口管制政策的后續(xù)落地效果將持續(xù)影響價格走勢。在這場圍繞稀缺資源的全球競爭中,鎵的價值或許才剛剛開始顯現。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