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江有色金屬網最新數據,2025 年 10 月 20 日,長江綜合碲均價報 620 元 / 千克,較上一交易日上漲 15 元。作為光伏薄膜電池與高端半導體的核心原料,碲價的微妙變動背后,是下游需求的集中釋放與全球資源戰略博弈的雙重映射。
政策端的戰略管控持續為碲價提供底層支撐。早在 2025 年 2 月,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已將碲納入鎢、鉍等關鍵物項的出口管制清單,要求出口需申請專門許可。這一政策經過大半年的落地傳導,已顯著重塑全球供應鏈 —— 數據顯示,2025 年三季度國內碲出口量同比減少 37%,而海外替代產能因提純技術門檻高短期內難以釋放。更值得關注的是,10 月 9 日商務部發布的稀土相關技術管制公告,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戰略稀金屬的管控預期,作為同屬 "關鍵礦產" 序列的碲,其資源稀缺價值被再度重估。國內《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中 "推動碲化鎘等關鍵材料國產化" 的表述,更讓市場對碲的長期戰略地位形成共識。
需求端的結構性增長成為此次漲價的直接推手,光伏產業的備貨潮尤為關鍵。碲化鎘薄膜電池憑借弱光發電效率優勢,已成為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項目的首選方案,2025 年國內該領域碲化鎘粉末需求已從去年的 840 噸飆升至 950 噸。進入 10 月,華東、華南地區數十個 BIPV 示范項目集中開工,中國建材等龍頭企業為保障工期啟動節前備貨,直接拉動現貨需求環比增長 22%。半導體領域的增量同樣不可忽視:高純度碲是第三代半導體射頻器件、紅外探測芯片的核心原料,隨著國內 AI 芯片與 5G 基站建設提速,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對 6N 級高純碲的采購量年復合增長率已達 41%,部分規格產品甚至出現短期緊缺。
供應端的天然剛性則放大了需求增長帶來的價格彈性。碲并非獨立礦產,全球 90% 以上的產量來自銅冶煉陽極泥的副產品,其產能嚴格受制于上游銅礦開采規模,擴產周期長達 3-5 年。中國雖為全球主要碲生產國,但 2024 年產量僅 125 噸,且 70% 用于國內消費,疊加環保政策趨嚴倒逼中小冶煉企業退出,2025 年產能增幅僅 8%,遠不及需求增速。目前國內前四大碲生產企業合計產量占比已達 85.2%,行業集中度高且產能調節空間有限,進一步加劇了短期供需緊平衡態勢。
此次碲價上漲實則是全球科技產業競爭與能源轉型的微觀縮影。當歐美加速布局 "關鍵礦產聯盟" 爭奪碲資源,當國內光伏企業為突破效率瓶頸加大碲化鎘技術投入,這種曾被忽視的稀散金屬,已成為產業鏈安全的 "隱形基石"。隨著四季度消費電子新品發布潮與光伏項目趕工季的疊加,碲的終端需求還將持續釋放,而出口管制政策的后續落地效果將成為價格走勢的關鍵變量。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