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日本、西班牙與韓國工業部門罕見聯合發聲,直指全球銅冶煉行業正面臨“不可持續”的生存危機——銅精礦加工費(TC/RCs)暴跌至負值,冶煉廠反需倒貼礦商錢換原料,產業鏈利潤被徹底顛覆。這一警報不僅震動全球銅市,更敲響能源轉型關鍵材料的供應鏈安全鐘。
核心矛盾:冶煉廠“倒貼錢”成常態
TC/RCs本是礦商支付給冶煉廠的“加工費”,但今年部分現貨交易中,這一費用竟跌至負值。例如,某冶煉廠處理1噸銅精礦非但收不到錢,反而要向礦商支付數美元,利潤空間被徹底擠壓。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直言:“這種畸形價差讓冶煉業陷入‘干一噸虧一噸’的死循環,多家企業已宣布縮減產能或退出業務。”
根源:礦緊廠擴的“剪刀差”
全球銅精礦供應持續緊張,而冶煉產能卻快速擴張,供需失衡直接導致TC/RCs暴跌。日本JX金屬、三菱材料等巨頭已率先削減銅精礦處理規模,業內警告若費用無法反彈,全球冶煉格局將迎“長期洗牌”——中小廠或被淘汰,供應鏈進一步向少數資源國集中,威脅能源轉型所需的銅供應穩定性。
三國行動:LME周期間“破局”
三國計劃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周期間重點討論此議題,呼吁業界恢復“可持續水平”的TC/RCs機制,并推動資源國、礦商與冶煉廠三方協同發展。聲明強調,當前價差機制已破壞“采礦-冶煉”的平衡,需建立“韌性+公平”的全球銅供應體系,避免對單一國家過度依賴。
行業影響:能源轉型“卡脖子”風險
銅作為電動車、光伏、電網等新能源領域的核心材料,其供應鏈穩定直接關乎全球碳中和進程。若冶煉業持續萎縮,銅原料加工能力下降,將直接推高新能源設備的制造成本,延緩全球綠色轉型步伐。
展望:全球協同定價機制何去何從
此次三國聯合發聲,不僅是對冶煉業生存危機的回應,更是對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機制的深層反思。未來,如何在資源國、礦商、冶煉廠之間建立更合理的利潤分配模式,避免“倒貼錢”的畸形現象,將成為全球銅市乃至整個大宗商品領域的關鍵課題。
這場由日西韓吹響的“銅冶煉警報”,不僅關乎一個行業的存亡,更牽動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命脈。當“倒貼錢”成為常態,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如何讓關鍵材料的供應鏈,真正走向可持續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