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高盛一份重磅報告震動全球市場——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升級,正將全球高科技與國防產業鏈推向“斷鏈”邊緣。這份報告不僅揭示了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中“三位一體”的絕對主導地位,更預警了若供應減少10%,全球經濟將面臨1500億美元的“硬損失”。一場圍繞稀土的供應鏈爭奪戰,已悄然升級。
【核心矛盾:中國“鐵三角”牢不可破】
高盛數據顯示,中國掌控全球69%的稀土開采、92%的精煉及98%的磁體制造產能,這一“鐵三角”格局在高科技與國防產業鏈中幾乎無可替代。10月9日,中國新增五種受限稀土元素并收緊半導體用戶出口審查,恰逢特朗普與習近平會晤前夕,被視為地緣博弈的關鍵棋子。
“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命門’被握在中國手中。”高盛分析師在報告中強調。釤、石墨、镥與鋱等“脆弱礦種”一旦遭遇出口限制,將直接沖擊航空航天及國防制造業;而輕稀土元素如鈰、鑭也可能成為未來限制目標,波及范圍更廣。
【經濟沖擊波:1500億美元的“硬損失”】
高盛模型顯示,若稀土相關產業供應減少10%,全球經濟產出將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并引發通脹壓力。這種沖擊不僅體現在直接成本上升,更會通過產業鏈傳導至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風電等戰略產業,形成“蝴蝶效應”。
以釹鐠氧化物為例,這種制造磁鐵的關鍵原料已面臨供應短缺風險。高盛預測,若供應持續緊張,全球新能源汽車、風電等產業的成本將顯著上升,最終轉嫁至消費者。
【西方破局困境:技術、資源與環保三重挑戰】
盡管西方企業如Lynas Rare Earths與Solvay試圖部分緩解短缺,但高盛警告:建立獨立稀土供應鏈的難度遠超預期。重稀土資源除中國外僅在緬甸有少量儲量,新礦開發周期長達8至10年;精煉與磁體制造能力復制更需至少五年,且面臨技術復雜、環保約束等重重障礙。
“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時間與技術的雙重壁壘。”一位西方礦業高管坦言。
【投資策略:風險對沖與關鍵企業布局】
高盛建議投資者通過股票管理稀土供應中斷風險,并點名伊魯卡資源、萊納斯稀土和MP材料公司等關鍵企業。這些企業或在資源儲備、或在精煉技術、或在磁體制造環節具備競爭優勢,可能成為供應鏈重構的受益者。
整體來看,當前稀土之戰,本質是科技與國防的“命門”之爭。中國出口管制升級,不僅是對自身資源優勢的捍衛,更是對全球供應鏈格局的重塑。對于投資者與企業而言,這場博弈中既有風險,亦藏機遇——唯有精準把握產業鏈脆弱環節與替代路徑,方能在變局中占得先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