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獨大”到“多極驅動”的銅業新時代
10月20日市場傳來重磅信號——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換擋,全球銅需求版圖正醞釀結構性巨變。未來十年,美國與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銅消費增長主力,而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將出現三十年未有之逆轉。
“中國引擎”降速,銅價邏輯生變
過去25年,中國憑借“基建狂魔”式擴張,將銅價從1500美元/噸推漲至超1萬美元,貢獻了全球超六成增量需求。但如今,國內電網建設進入“飽和期”,工業產能利用率見頂,銅消費增速明顯放緩。Panmure Liberum分析師湯姆·普萊斯直言:“中國銅囤積速度在下降,市場正回歸西方與新興市場主導的傳統周期。”
美印接棒,銅需求“雙核驅動”成型
據預測,到2031年中國精煉銅消費占比將跌至52%(約2700萬噸),較2026年57%的峰值明顯回落。而同期美國需求將飆升至220萬噸,增幅近五成;印度需求突破100萬噸,激增超三成。美國“老電網換新”、數據中心爆發式增長,疊加AI產業能耗支撐,成為其需求主推手;印度則狂建輸電網絡,沖刺2030年500吉瓦非化石能源目標,銅需求隨之水漲船高。
關稅“火上澆油”,中國出口優勢遭擠壓
特朗普政府對進口銅管、電線加征50%關稅,直接沖擊中國對美出口。數據顯示,美國曾是中國第四大銅管出口地,去年進口量達1440萬噸,今年前七個月仍超800萬噸。分析人士指出,西方“逆全球化”浪潮將加速中國銅制品出口放緩,推動全球銅市場走向多元化。
銅市進入“多極時代”,價格波動加劇
CRU咨詢預測,2030年中國銅消費(含再生銅)占比將降至57%,較今年59%繼續下滑。而除中國外的亞洲銅需求將增長25%至920萬噸,電網、通信、數據中心領域需求更將攀升35%。基準礦業情報(BMI)強調,未來銅市將由多國基建投資共同驅動,中國雖仍為最大消費國,但“單核時代”一去不復返。
這場銅需求大遷徙,本質是全球經濟重心東升西降的縮影。當中國從“狂飆突進”轉向“提質增效”,美印的基建紅利與產業革命正接棒成為銅價新引擎。對于投資者而言,盯緊美國電網改造進度、印度新能源項目落地速度,或許比緊盯中國PMI數據更能捕捉銅價脈搏——畢竟,銅的“多極時代”,才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