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歷史新高后的“高原反應”,是回調還是蓄力?
2025年黃金堪稱“牛市教科書”——年內暴漲64%,上周五甚至摸高4379.38美元/盎司,雖尾盤跳水收跌1.8%至4247.17美元,但周漲幅仍達5.69%,,實現??驚人的九連陽??!這種"新高后回調"的戲碼,讓不少追高的投資者心跳加速——??到底是牛市中場休息,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周二,亞洲早盤黃金偏強震蕩,北京時間09:00報收漲0.30%至4368.559美元/盎司,逢低買盤像“隱形推手”,讓“回調只是曇花一現”的論調甚囂塵上。IG首席分析師Chris Beauchamp直言:“仍有大量資金排隊搭黃金列車,所謂‘真正回調’可能只是幻想。”但在午后,現貨黃金亞市盤面跳水,現貨黃金在持續跳水100美元至4258.355美元/盎司后小幅反彈近15美元/盎司。紐約期金失守4260美元/盎司,日內跌2.30%。
美元連續三日走強確實給黃金“潑冷水”,但美國政府停擺第三周、參議院第11次否決重啟提案的財政僵局,疊加美聯儲鴿派官員吹風“年內再降息兩次”,又像“隱形盾牌”托住金價。地緣風險方面,烏克蘭局勢未緩和,全球貿易談判懸而未決,投資者仍把黃金當“避險保險箱”。技術面上,4380美元成“銅墻鐵壁”,日線RSI超買信號閃爍,若跌破4300美元關口,可能觸發中級調整至4240-4200美元;若突破4380,則劍指4400美元心理關。
白銀:避險光環褪色,獲利回吐壓力驟增
與黃金“高歌猛進”不同,白銀近期上演“跳水比賽”——紐約期銀單日暴跌5.25%至49.62美元,自54.50美元歷史高位回落。美國總統特朗普放風“本月可能達成出口管控共識”,貿易緊張緩和讓白銀的避險屬性“失色”。技術面看,20日指數移動均線(EMA)49.34美元成關鍵支撐,RSI在60上方震蕩,多頭動能未完全消退,但若跌破49.34,可能進一步下探;若突破54.50,則打開新上漲空間。
金銀分化背后:驅動邏輯的“同與不同”
黃金的“抗跌”本質是“非收益型資產”的避險屬性與貨幣屬性共振——美元走弱、通脹預期、地緣風險像三駕馬車拉動。而白銀更依賴工業屬性,貿易緩和削弱避險需求,光伏、電子等行業需求若未同步爆發,獲利回吐壓力自然更大。
后市展望:黃金“震蕩上行”主旋律,白銀需“等風來”
短期黃金或維持“高位震蕩”,需緊盯美國政府停擺進展、美聯儲政策動向及CPI數據——若通脹超預期回落,可能加速降息預期,推高金價;若數據“打臉”,則需警惕回調風險。白銀則需關注全球制造業復蘇進度與光伏裝機增速,若工業需求回暖,可能迎來“第二春”。
當黃金在“新高-回調”間反復橫跳,白銀在“避險-工業”屬性間搖擺,市場分歧已然顯現:黃金是“長期硬通貨”還是“短期泡沫”?白銀是“被低估的潛力股”還是“漲勢已盡”?答案或許藏在“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在通脹、地緣、貨幣寬松的三重奏中,金銀的“價值錨”從未真正動搖。畢竟,在變局時代,能同時扛住“避險+通脹”雙重考驗的資產,才是真正的“黃金搭檔”。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