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飆升引發搶購狂潮,韓國銀行集體“告急”
10月21日,韓國新韓銀行突然宣布暫停銷售由金屬公司LSMnM直接供應的“SHB金條”,涉及10克、100克、1公斤三種熱門規格。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并非個例——韓國造幣與安全印刷公社自10月1日起全面停售金條至明年1月1日,直接導致KB國民銀行、韓亞銀行、友利銀行等五大行集體“斷供”,從18.75克到500克不等的五種主流金條產品全部停售,僅剩部分銀行通過韓國黃金交易所采購的1公斤金條或小規格金條維持銷售。
“黃金荒”背后的供需失衡邏輯
此次金條短缺的直接導火索是韓國造幣公社的“斷供”。作為韓國官方金條的主要生產商,其停產直接切斷了銀行從“官方渠道”獲取金條的路徑。而民間黃金交易所的供應量有限,難以填補巨大缺口。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全球金價持續飆升引發的“囤金熱”——韓國投資者對黃金的避險需求激增,疊加節日季贈禮、投資保值等需求,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銀行“花式應對”:小金條成“香餑餑”,大克重“一克難求”
面對短缺,各銀行紛紛調整策略:新韓銀行轉向韓國黃金交易所采購1克、3.75克、37.5克小金條維持銷售;KB國民銀行僅保留1公斤金條的單一選擇;農協銀行則暫停銷售三星黃金交易所采購的金條。然而,小金條雖“不斷貨”,但單克價格更高,投資者需付出額外溢價;大克重金條則因稀缺性成為“硬通貨”,部分規格甚至出現“預約排隊”現象。
市場影響:黃金投資熱潮或持續發酵
此次事件不僅反映了韓國黃金市場的火爆,更折射出全球投資者對黃金的強烈信心。在通脹高企、地緣風險加劇的背景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屬性被進一步放大。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需理性看待“搶金熱”,關注金價波動風險;對于市場而言,短期供需失衡或推高金價,但長期仍需關注全球經濟走勢及央行政策動向。
當“囤金”成為全民熱潮,韓國銀行的“金條告急”或許只是全球黃金市場的一個縮影。在這場“黃金爭奪戰”中,誰能洞察供需邏輯,誰就能在波動中把握先機。畢竟,在不確定的世界里,黃金的“硬通貨”屬性,從未像今天這般引人矚目。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對市場進行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