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長江有色金屬網數據顯示國內磷酸鐵鋰市場延續強勢上行,動力型產品均價攀升至34,700元/噸,儲能型產品突破31,950元/噸,單日漲幅均達200元/噸。
供給端:產能擴張與高端化瓶頸并存
當前國內磷酸鐵鋰產能釋放節奏保持高位,頭部企業維持滿負荷生產狀態,新投產項目加速技術迭代。
然而,高端產品供給仍顯不足,高壓實密度、長循環壽命的專用型號產能占比不足兩成,主要集中于頭部廠商。低端產品受碳酸鋰價格波動影響,加工費空間持續壓縮,部分中小廠商已逼近成本紅線。
與此同時,海外產能轉移趨勢顯現,北美地區新建產能加速向儲能領域傾斜,國內廠商面臨“內卷加劇+出海競爭”雙重壓力。產能過剩與高端短缺的矛盾,成為當前行業的主要特征。
需求端:儲能需求韌性猶存,動力電池市場分化
新型儲能裝機量持續攀升成為核心驅動力,大型地面電站與分布式儲能項目并行推進,推動磷酸鐵鋰需求保持剛性。
動力電池領域則呈現顯著分化:中低端車型繼續沿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路線,而高端車型對高鎳三元體系需求回升,導致普通型產品訂單向二線廠商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儲能市場因政策補貼調整出現短期波動,但中長期需求增長邏輯未改。近期實施的鋰電池材料出口管制政策產生連鎖反應,具備出口資質的企業訂單交付周期延長,部分中小廠商轉向國內市場消化產能。
市場層面:價格分化與長單鎖定成常態
現貨市場呈現“長單鎖定、散單縮量”特征,頭部企業通過簽訂年度長協穩定產能,中小廠商為加速回款被迫讓利出貨。
期貨市場與現貨價差持續擴大,反映出市場對四季度供應寬松的擔憂情緒。
政策端:能耗管控與技術標準雙軌并行
行業準入門檻持續收緊,新建項目需配套儲能產能比例要求推動產業升級。歐盟碳關稅政策倒逼企業加快海外產能布局,具備馬來西亞、匈牙利基地的廠商成本優勢逐步顯現。
技術標準方面,鈉離子電池與鐵鋰混合體系進入中試階段,實驗室數據表明該技術路線有望在2026年后形成顛覆性影響。此外,工信部《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對材料碳足跡追溯提出新要求,加速行業綠色轉型進程。
宏觀層面:碳酸鋰低位運行與全球供應鏈重構
碳酸鋰價格持續低位運行緩解成本壓力,但鋰云母提鋰產能收縮導致原料供應穩定性下降。全球供應鏈呈現“中低端產能國內主導、高端產能海外布局”格局,國內廠商通過工藝改進持續降低制造成本。
美聯儲降息預期下,大宗商品金融屬性增強,但產業鏈實際成交仍受制于終端需求復蘇節奏。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本土產能的稅收抵免政策,可能重塑全球磷酸鐵鋰貿易流向。
結語:結構性行情或將延續至2026年初
短期市場將維持“高端產品穩中趨強、低端產能持續出清”態勢,動力型產品價格或維持在當前區間波動,儲能型產品有望率先突破關鍵阻力位。
中長期看,具備連續法生產工藝和海外產能布局的企業將掌握市場主導權,而復合集流體、固態電解質等新技術路線可能重塑行業競爭格局。在儲能需求爆發與技術創新驅動的雙重邏輯下,磷酸鐵鋰行業正從“規模擴張”向“價值躍遷”邁進,2025年末至2026年初或迎來新一輪洗牌窗口期。
【個人觀點,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